近日,一则关于WCBA联赛“1胜31负进季后赛”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起事件背后,实则隐藏着竞赛方案制定过程中的种种波折与争议。
早在7月中旬,中国篮协下发了《竞赛规程》的征求意见稿,当时只有一个方案,即第一阶段单循环赛,第二阶段则根据第一阶段成绩将球队分为AB两组,前10名进入A组,其余进入B组,组内再进行单循环比赛。其中,A组的10支球队和B组的前两名将有资格进入季后赛。这一方案看似合理,却因竞赛方案的难产和反复无常而埋下了伏笔。
然而,到了9月中旬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篮协下发了三个竞赛方案供各俱乐部投票表决。其中方案一为之前的征求意见稿方案,方案二提出所有球队进行双循环赛,而方案三则按照上赛季成绩划分组别,并设定了更为复杂的比赛规则。据报道,方案二得到了大部分俱乐部的支持,而方案一和方案三则各自有个别俱乐部表示支持。按照支持率来看,本应是所有球队进行双循环赛的方案二成为新赛季的竞赛方案。
然而,在9月下旬,一份被广泛流传的确定方案却显示,中国篮协最终选择了不被大部分球队支持的方案三。这一决定导致赛程讨论稿中A组的球队数量发生了变化,福建队和石家庄队被列入B组。这一变动令各队措手不及,也引发了关于竞赛公平性的质疑。
进入10月中旬,最终竞赛规程下发,令人惊讶的是,A组的球队数量从10支增加到了12支,福建队和石家庄队被调入A组。此时距离新赛季开赛仅剩一个月时间,各队的备战计划被打乱,最终导致了“1胜31负进季后赛”的尴尬局面。
这一事件的发生,不仅暴露了竞赛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问题,也引发了对于竞赛公平性和透明度的讨论。希望在未来,相关方面能够吸取教训,确保竞赛方案的合理性和公正性,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。